亲子关系心理咨询:当家庭里出现一位过度焦虑的妈妈时......


来源:天津家教 日期:2023/4/8

亲子关系心理咨询:当家庭里出现一位过度焦虑的妈妈时......







电影《囧妈》



中国的文化,是一种寻母文化。



最明显的一点,在形容我们与国家的关系的时候,我们是用我与祖国母亲,说一个人在外漂泊多年终于回国时,用的是重回了祖国母亲的怀抱。



无论是文化还是整个社会,都在强调母亲对于子女的重要影响,母亲与子女的关系始终是人们人生中很重要的关系,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


在我们的传统思想中,妈妈总是一个负责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,育儿的任务更多的是在妈妈身上。



但妈妈也是新手妈妈,养育孩子是新手开车,第一次上路。



一件未知且意义重大的事情来到自己面前时,焦虑是我们自然而然的反应。



心理学家们也说了,适度的焦虑是有好处的。焦虑是从人类进化史中遗传下来的,有助于人类生存的一种情绪。



焦虑让我们知道我们目前还难以应付面前的事情,所以我们还需要去学习、进步。



所以,有适度焦虑的妈妈,会去了解如何教育孩子,自己还有哪些需要完善的,在养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也让自己成长了。



然而,过度地焦虑是不利的。



在当下的中国,很多家庭的教育模式都是“焦虑的妈妈+缺失的父亲+失控的孩子”。



不少人感慨,焦虑的妈妈一定就是做得太多了,没人帮忙,丧偶式育娃,什么都是自己来。



而过度焦虑的妈妈们,其实很少会意识到自己的焦虑,大部分时间她们在想的,都是如何让孩子变得更好,自己又如何给孩子更好的。



老话常说,儿孙自有儿孙福,莫与儿孙作远忧。



什么意思呢?就是儿孙自然会有自己的福运,父母不必过多干涉。



但焦虑的妈妈们,总担心孩子会没有福运,或是这个福运不够好,总想自己去给孩子福运。



于是,我们便看到了焦虑的妈妈们,打着“为孩子好”的旗号,做着干涉孩子边界的事情。



妈妈与孩子界限不清,处于共生状态的情况,按理说只存在于孩子的婴儿时期。



因为孩子还不够强大,自己没有足够的力量来生存,需要妈妈来成为他的力量,成为他的一部分,帮助他生存下去。



但当孩子长大了,自己有了足够的力量的时候,便要结束与妈妈的这种共生关系,走自己的路。



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把这称为“课题分离”,说的是谁的课题谁负责。孩子有自己的课题要负责,妈妈也有自己的课题要负责,彼此之间界限清晰。



焦虑的妈妈们,总担心孩子的力量不够,所以会去“抢”孩子的课题,负责孩子的课题,突破亲子界限,干涉孩子生活。



分不清自己与子女的界限,过度侵入孩子的成长空间,只会让孩子无法成为自己,无法长大



过度焦虑的妈妈,



究其到底,焦虑的妈妈们总想在育儿这份试卷上考出100分的完美分数,做完美妈妈。



就像电影《囧妈》中徐伊万的妈妈,把孩子作为生活的全部动力,号称“我这一辈子,就为你活着”。



这句话,完全是这些焦虑妈妈们的真实写照,24小时围着孩子转,包揽一切,只为孩子活。



但我们都知道,完美不过是人类的幻想,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人,也不存在完美的妈妈。



好的妈妈,不一定养育出好的小孩。



妈妈做到最好,却把孩子应该自己负责的那部分“任务”也给承担下来了,给得太满,孩子也失去了自己独立成长的空间。



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认为,一个妈妈其实只需要做“足够好的妈妈”就够了,不需要100分,只需要60分。



60分的妈妈给了孩子基本被满足、基本控制的养育环境,给予了孩子自己的成长空间,也让孩子明白,完全满足是不可能的,自己与父母都不是全能的。



同时,妈妈也知道了自己不用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孩子身上,不应该一辈子都为孩子活。



过度焦虑的妈妈们还有一个特征,那就是她们永远能发现孩子身上有的“成长问题”。



在过度焦虑的妈妈眼中,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,孩子身上始终存在一些问题,始终不够好。



心中的焦虑,让她们只看到问题,却看不到孩子成长进步的地方。



很多焦虑的妈妈因为孩子的“不配合”而苦恼,殊不知,后者对孩子造成的伤害会更大。



而一位总是不安担忧的母亲,会把自己的不安也传递给孩子。



妈妈对外部的不信任也让孩子觉得外面是危险的,于是有的孩子不敢与外界互动,缩在妈妈的怀抱中,表现得很黏妈妈,而这也更验证了过度焦虑的妈妈心中对孩子的各种担心,让不安与担忧加倍。



作为妈妈,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,妈妈不是超人,会脆弱也会崩溃,愿所有的妈妈,给自己的爱多一点,焦虑少一点,选择适度放手,让孩子顺其自然地去经受成长道路中的挫折与困难,让孩子成为他自己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