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岁儿童不说话怎么办


来源:天津家教 日期:2022-5-31


3岁儿童不说话怎么办









3岁儿童不说话怎么办



  伴随着宝宝语言的发展,宝宝的脑力及智力也趋于成熟。经研究发现,语言表达较好的宝宝,在未来的各种方面都有很强的学习能力。从最初宝宝只会说个别词汇,到后来两三岁左右逐渐开始表达复杂词汇。不同的宝宝语言能力也不同,那么三岁不说话是怎么回事?



  不说话的孩子越来越多?



  除了孩子写作业问题、专注力问题、叛逆期问题,真心爸妈遇到的最多的求助,你一定猜不到是什么。



  说出来可能让人吃惊——是孩子说话问题!



  有的是孩子快两岁了,迟迟不开口说话,有的是孩子一岁多时,本来已经能说很多词和小短句子了,然后就又什么都不说了,有的是孩子三岁了,活泼可爱,什么都明白,就是不说话。



  遇到孩子说话问题的爸妈,大多会去医院检查一下听力和发音能力,结果无一例外地发现,孩子不说话,不是生理问题。



  那么,为什么孩子不说话?



  “沉默带娃”是偷走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贼



  我们和为孩子不说话着急的父母交流,发现,几乎所有不说话的孩子,都生活在不同程度的“沉默带娃”模式中。有几种情况:



  1、孩子和祖辈生活,祖辈很少和孩子做语言交流。



  比如父母在外打工,孩子跟爷爷奶奶在老家生活,孩子长到三岁,大人跟他说什么都能明白,但就不开口说话。爸爸妈妈当然很着急,带着孩子四处求医,后来诊断没有任何问题,医生的建议,就是跟孩子多说话。原来孩子的爷爷奶奶都不太爱说话,平时带孩子时,只管照顾孩子的衣食,很少和孩子做语言交流。



  2、大人伺候得太好,孩子根本不需要说话。



  另一个孩子,跟爸爸妈妈一起生活,家里还有祖辈帮着照顾,也是一切正常,但就是不说话。后来我们跟孩子妈妈交流,发现是因为家里照顾孩子的人手太“充足”了,几乎是孩子有什么要求,只要动作、表情上一表现出来,大人马上就利索地为孩子服务,长此以往,孩子根本没有用语言表达自己需求的必要,说话的积极性自然就不高了。



  3、父母很少和孩子说话。



  有的是父母自己沉默寡言,不喜欢说话,也很少和孩子说话,有的是父母生活压力大,状态低落,没心情和孩子说话。



  我们遇到的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是,孩子一岁半了,本来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没问题,也能做“要吃饭”“要喝奶”这样简单的表达了,但一岁半之后,换成妈妈全职带娃,孩子反倒不说话了。那位妈妈很奇怪,后来讨论中发现,妈妈带娃,经常是自己在旁边刷手机,让孩子看电视。这就难怪孩子不说话了。



 陪伴孩子,聊天说话无比重要



  孩子的语言能力,是在与成人的交流逐步发展起来的,大人和孩子说话时,孩子会跟你学习发音、学习词汇,学习句子的组织,大人的给孩子的语言输入足够多,孩子才能“输出”。



  生活在“沉默带娃”模式中的孩子,所欠缺的,正是成人的语言输入,没有足够的学习,孩子如何能输出呢?



  我们现在关心陪伴孩子,主张父母给孩子足够多的关爱,陪孩子充分玩耍,但是缺了和孩子的语言交流,再长时间的陪伴,都算不上高质量的陪伴。



  我们遇到过一位妈妈,她说,我自己就是个不喜欢说话的人,所以孩子两岁多了,还不说话。



  真巧,真心妈妈自己,也是个不太喜欢说话的人,一个人在家里工作,整天没有人说话也不觉得闷,参加聚会,经常是闷头听大家说话的那一个,但是因为很早就意识到和孩子说话的重要性,所以和孩子在一起时,我会秒变一个善于聊天的妈妈,和孩子聊上一个小时,也不觉得烦、不觉得无聊。



  我自己的感受是,为了孩子,大人真的是要做一些改变。这种改变,还包括放下手机。



  带孩子在外面吃饭,我们经常遇到的场景是,爸爸妈妈带着十来岁的,点了一桌子的菜,然后孩子一个人在认认真真地吃,大人吃上几口,刷两眼手机,再吃几口,再刷上几眼手机,整整一顿饭,爸爸妈妈和孩子都没有什么交流。



  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品质如此,即便孩子已经大了,不会影响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,但等孩子到了青春期,变成一个和爸爸妈妈无话可说的孩子,也就没什么可奇怪的了。



  该怎样“培养”孩子说话?



  为孩子不说话着急的爸妈,都会问:我知道问题在哪儿了,那么我该怎么样培养孩子说话?还有人问,我该怎样“诱导”孩子说话?



  这个,真是不需要刻意“培养”“诱导”的,只要大人能做到不“沉默育儿”,和孩子多说话,孩子的听觉和发声能力都正常情况下,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,是自然而然、水到渠成的事。



  每个孩子说话有早有晚,说话早,不等于孩子就聪明,说话稍迟,也不等于孩子就迟钝。像我们家两个孩子,同样的语言环境,一个是在一岁时“说整话”的,一个是在两岁时“说整话”的。只要是孩子不是开口说话太晚,大人不必着急。



  但是,爸爸妈妈在日常生活中多和孩子做语言交流,对孩子的语言发展,绝对非常必要。虽然孩子几个月的时候,并不能开口跟你说话,但实际上已经在慢慢发展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了。你和孩子说得多,孩子会在他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,自然地开口说话,如果语言环境不足,再怎么“诱导”“训练”,都没有用处。



  两个孩子小时候,我们的办法是:



  1、尽早和孩子说话



  孩子一出生起,我们就和他们说话,比如“咱们吃妈妈奶咯”“咱们去换尿裤”“妈妈/爸爸抱抱”等等。



  2、用规范的口语和孩子说话



  跟孩子说话,要用大人之间日常交流的、规范的口语,用词准确、表达清楚,不要用所谓的“儿语”“婴语”,因为孩子听不到准确的口语,那么等他开口说话的时候,他也就学不会准确地表达自己,而容易说一些大人完全无法理解的话。



  3、无论孩子会不会说话,都和孩子做语言交流



  大人容易认为,反正我跟孩子说什么,他也听不懂,所以特别容易“闷头”照顾孩子,不使用语言和孩子交流。比如要抱孩子,一把就把孩子抱起来,根本不说话,要让孩子做什么,不跟他说,只抱着他去做。如果大人这样做,就会大大减少孩子在生活中“听别人说话”的机会,听得少,自然学得慢,输出得少。



  4、随时说话聊天



  给孩子穿衣服,我们会和他们说衣服和穿衣服的事,吃饭时,会和他们说食材和饭菜的口味,带孩子在外面玩,会说天空、风、云彩、地上的花花草草,开车在路上,会说汽车、马路、交通标志……



  其实只要大人有和孩子聊天说话的意识,随时都有机会,也随时都有话题。而且,亲子之间习惯了聊天说话的氛围,还有一个更大的收获,就是孩子甭管多大,都特别喜欢和爸爸妈妈聊天交流,现在我们两个孩子一个十二岁,一个十五岁,老大学习紧张些,但每天晚餐桌上,都会和爸妈妈妈聊聊当天的新闻,老小时间相对宽松,放学后和爸爸妈妈聊上一小时是常有的事。



  另外两个小建议



  关于孩子说话,我们还有两个小建议:



  一是不要让不要让非常“闷”的人来带孩子。



  孩子当然最好由父母自己来带,但是有的家庭有客观原因,需要由祖辈或者保姆帮助带孩子。但是决定由姥姥还是奶奶来带,或者选择保姆时,爸爸妈妈需要考虑到孩子的未来照顾者的个性因素——是不是非常闷,是不是很不爱说话。孩子由沉默寡言的人来带,学会说话的时间,可能会大大推后。



  二是避免给孩子混乱的语言环境。



  要想孩子语言能力发展良好,最好避免让孩子处在混乱的语言环境中。比如有的家庭,一会儿说普通话,一会儿说方言,甚至爸爸妈妈都说不同的方言,再加上说方言的祖辈或者保姆,孩子接触的大人各自用词习惯不同、语音语调不同,都会影响孩子对语言的认知和理解,也很可能会推后孩子开口说话的时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