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些教育焦虑,其实真的没有必要


来源:天津家教 日期:2022-11-2








有些教育焦虑,其实真的没有必要








时间:2022-11-2 7:20:31本文内容及图片来源于天津家教网http://tjjj.qsjjw.cn,



















这个社会最容易让人引起焦虑的地方,教育是其中之一。



但需要指出的一个事实是,过去几十年里,我们的受教育机会是一直在增加的。2022年4月,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《新时代的中国青年》白皮书指出,2021年,中国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.4%;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1.4%;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7.8%、在学总规模达4430万人,居世界第一。



为什么读书的机会增加了,家长的焦虑却更甚了?对此,有教育专家指出,实际上,大多数家长的一些焦虑,都是无效焦虑,另一些焦虑,则是被制造、被贩卖、被营销的焦虑。



有政协委员也注意到,近些年,一些营销账号在各大平台,通过各种形式输出“名校父母育儿经”,表面看似是育儿经验分享,但本质却是渲染焦虑,然后借机进行商业推广营销。



对此,教育部日前也给出了明确回复:开展常态化巡查监管,指导各地清理打着“名校父母”旗号制造教育焦虑的行为,对编造虚假信息、渲染升学焦虑等恶意炒作行为坚持露头就打、重拳出击。 



除了主管部门的出手,我们还想和大家探讨那些本不必要的无效教育焦虑到底源自何处?家长们又该如何与自己的情绪相处? 



即日起,红星新闻将围绕该话题,推出系列校长专访,也希望可以用这种积极的正向思考,去对冲掉无谓的焦虑,以更理性与平和的态度和孩子一起拥抱即使不那么确定的未来。




        从清华妈妈到北大爸爸,从“海淀妈妈”到“美国藤校爸爸”……长期以来,教育市场上充斥着大量这样的内容。形式或有不同,有的是成书出版,有的是以短视频方式输出,但内容核心大同小异:以成功者的姿态,告诉普天下的父母,“你们,应该这样做父母!”



但问题是,他们所总结的教育经验是否真的适合所有孩子?其次,这些打着“清北”“藤校”旗号的内容输出者,其身份是否都属实呢?普通家长除了感到更加焦虑,又有何收获呢?



有政协委员注意到这一现象并提案——“严防‘名校父母’输出‘鸡娃’理念抵消‘双减’工作成效”。对此,教育部给出明确回复:“指导各地清理打着“名校父母”旗号制造教育焦虑的行为。”











上携程旅行网,寻秋游好去处




那么,家长该如何看待“别人家”的成功经验和学习心得,又该如何找到属于自己、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之道呢?



为什么会有焦虑?



育儿经验越来越不“接地气”



      “名校父母育儿经”的内容可谓由来已久,形式也多种多样。比如,有的写成了书,有的拍成了短纪录片,有的是所谓语录,还有一些,则是邀请这些父母现场作分享。 



       是否这些都是在贩卖焦虑呢?不能一概而论,而是要客观看待,有些内容确实给家长带来了一定的指导,但也确实有一些只是在徒增焦虑。



       家长的育儿焦虑是怎么被激发的?主要原因在于“名校父母育儿经”的内容越来越不“接地气”。



在北京冬奥会上大放光彩的谷爱凌,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。从谷爱凌本身所具备的素质和取得的成就上看,相信是不少家长眼中孩子的“模版”,但是想要培养出一个谷爱凌,家长所需要付出的“成本”并不是普通家庭可以承担的,而且其路径也是很难复制的。



但是,在谷爱凌夺金后,社交媒体尤其是短视频平台,迅速出现了铺天盖地的所谓经验总结,而且用词都非常夺人眼球,比如“谷爱凌家教秘笈曝光”“谷爱凌妈妈的教育理念”“谷爱凌妈妈赞誉补习班”“谷爱凌的成功教育真相”等。 但如果仔细点开看,就会发现都是一些公开新闻报道的七拼八凑,甚至还有一些事实性差错在其中。这些“名校父母育儿经”所传递的内容,实际上并没有经过严谨的分析和研究,便从中得出自认为可以普遍“复制”的经验。甚至通过臆想,强行把一些现象和过程进行因果性关联。比如,谷爱凌得了金牌,谷爱凌以前上过补习班,那我们能说谷爱凌得金牌是因为以前上过补习班吗?显然不行,这是一个低级的逻辑错误。



        有“名校家长”说让读小学的孩子学习“管账”,可以促进孩子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,培养其所谓财商。于是,就有家长生搬了文章中所描述的方式,结果取得的效果并没有让这位家长满意,从而让这位家长对孩子的“天赋”产生质疑。“这也是典型的‘被焦虑’了。”



        不仅如此,近年来,还有一类内容输出,名义上是以“名校父母育儿经”作为包装,实际上却是推销教辅产品,一些家长未经辨别或者未能辨别,在阅读和观看相关内容后,就兴致勃勃地给孩子购买了一大堆同款教辅产品,完全不考虑孩子是否接受。



        更糟糕的是,即使收效甚微,这些家长不但不质疑产品、不反思自己,反而不断责备孩子不理解家长“苦心”。马飞山说,这不仅是给家长自己增添焦虑,也让孩子感到压力巨大,严重破坏正常亲子关系。 








如何减少家长育儿焦虑?



最重要的是接受孩子的个体差异



       如何减少家长的育儿焦虑,核心在于找到正确的育儿方式。 



家长首先需要明确的一个前提是,接受孩子的个体差异,在培养教育上从孩子自身出发,不要盲目跟风。需要注意的,一是“兴趣强迫”,一是“兴趣打压”。 



       比如,有些家长看见别人家的孩子钢琴学得很好,便兴冲冲地送自己孩子去学。但如果自家孩子缺乏兴趣,这样的“强迫”必然收效甚微,甚至人为制造亲子矛盾。 而有的孩子喜欢篮球、足球等运动,并且展现出了一定的天赋,但家长认为这并不是主流的“成才之路”,便有意阻碍孩子的兴趣,让他们去学习一些“主流爱好”。家长从这样的角度出发,显然不可能让孩子快乐成长,有所特长。



      所以,家长在培养教育孩子时,很重要的一点,是蹲下来平视孩子,做到以朋友的姿态进行充分的沟通,减少用命令的口气强迫孩子做一些不感兴趣或者不能接受的事情。而对于孩子感兴趣的事情,只要不是普遍意义上的“错误”,家长应该以鼓励为主,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支持。



      此外,要充分相信和配合学校教育,而不是去听社会上来路不明、差错连篇、粗制滥造的育儿内容。目前,国家倡导素质教育,学校培养孩子也是以“五育并举”为主要出发点。在此基础上,家长需要加大与学校的联系,辅助学校完成体系化的教育。在此基础上,再根据孩子的特长和兴趣,辅以相关方面的教育。让孩子即打下了牢固基础,又可以获得符合兴趣爱好和天赋的特长。



     还有一点,是否“名校优秀孩子”的经验就毫无用处呢?马飞山说,作为父母,拓展视野,虚心学习,是没有错的,但是要警惕的是“生搬硬抄”;另外,学习的对象不应该仅限于“名校”孩子,凡是在某个领域有所成就的人,都是值得孩子去学习和了解的。



    因此,在实际生活中,家长可以为孩子巧妙树立“偶像”,激励孩子学习成长。比如,如果孩子喜欢某位球星,家长可以陪伴孩子观看该球星的比赛,并告诉孩子该球星努力训练的故事,鼓励孩子向其学习。“但值得注意的是,家长需谨慎用‘别人家的孩子’来刺激孩子学习,因为孩子成长中存在的逆反心理,这样做往往适得其反,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,变得叛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