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小学成绩不错,但是进入初中后由于不适应初中学习生活,学习方法不能及时调整,成绩波动很大。到了初二,理科渐渐产生问题,稍难的题目就做不出来,成绩慢慢滑到班级后三分之一。孩子心理接受不了,产生恐学心理,认为自己怎么学也学不到更高一个层次了,跟家长说自己还不如死了。家长非常焦虑。
孩子的这种情况由追求上进而起,因不能及时调整学习方法、适应新环境、正确面对挫折而发。我觉得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尝试改变现状:
家长先放平心态,调整好自己的情绪,这样才可能解决孩子的问题。
孩子状态不佳,家长心疼、焦躁是可以理解的。但人处于焦虑中不但不利于解决问题,还可能把这份焦虑再投射到孩子身上,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。所以,要想解决孩子的问题,家长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状态,让自己平静下来,打理好生活,比如,整理干净居室,每顿做些可口的饭菜,营造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,有规律地作息,周末参与丰富的娱乐活动等。之后,再冷静地咨询一下他人,或翻阅相关书籍,寻求切实可行的办法,逐渐改变孩子的状态。
让孩子放松下来,做点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,缓解压力,培养自信。
既然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到了临界状态,那不妨干脆把学习的事先放一放,让孩子彻底放松下来。听听歌儿,看看电影,养养小动物,或者干脆换个环境,有条件的出去旅游些时日,条件不允许的,可以去疼爱他的爷爷奶奶、外公外婆家住些天。孩子紧绷的神经放松下来,焦虑也会随之缓解。
让孩子做点自己喜欢的、擅长的事,比如画画儿啦,做手工啦,弹琴啦,跳舞啦,折纸啦,做饭啦,插花啦等等,什么都可以,只要他感兴趣,做着高兴,有成就感就行。这样,既可以让孩子缓解压力,心情愉快,又能够培养他的自信。
孩子学习逐步后退,心理处于即将崩溃的边缘,有学习不得法的因素,但更多是心理因素。否定自己是痛苦的,急于求成又使情况越来越糟糕,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。打破这个循环,建立新的自信,需要一个契机。那么放松下来,做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,就为此创造了条件。
心病还需心药医,孩子焦虑消除了,自信建立起来,才能说探讨学习方法、慢慢把学习追上来的事。
让孩子学会客观估计自己,并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。
小学学习不错的学生,到了中学成绩有一定程度的下滑,是很普遍的情况。一是小学知识简单,记忆性的东西居多;二是科目少,作业量小;三是学校人数也少,同等成绩评比,名次靠前。到了中学,知识难度增大,理解、灵活运用的内容增多,科目多,作业量大,人数增加,优秀生齐聚,竞争更大,排名有可能后退。家长要引导孩子正确看待成绩,客观估计自己,尽力而为即可。
另外,家长要注意从小就要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,那种只能接受成功、不能面对失败的孩子,早晚会受到打击,补上这一课。比如,做手工,因为没有经验,预估不准确,总会产生次品;比如学骑自行车,学滑板等,一开始把握不好平衡,总要摔几个跟头等。这时要告诉孩子,失败是人生的常态,人类是在不断纠错、不断失败并奋起中不断完善,不断发展的。
总之,无论孩子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中出现了问题,家长都要以最快的速度冷静下来,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。必要的时候,要主动向他人、向专家求助,以早日帮孩子走出困境。